报道时间:2025年7月24日
媒体来源:青岛电视台今日
【QMG青岛广电·今日+出品】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
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
2023年12月19日,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发布《小天体命名公报》,
国际编号11139的小行星
被正式命名为“青岛理工星”,
从此浩瀚的宇宙星空中
新添一颗以青岛理工大学命名的小行星。
昨天下午,
“青岛理工星”命名仪式
↓↓↓
仪式上,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青岛理工星”宣传视频,宣读“青岛理工星”国际命名公报并向学校颁授“青岛理工星”命名公报和命名证书。现场还颁授了“青岛理工星”运行轨道图,发布“青岛理工星”纪念雕塑形象。







据了解,“青岛理工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兴隆观测站于1996年12月22日发现的。该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轨道偏心率为0.223、轨道倾角为4.729度、轨道半长径为2.52天文单位,以相当于每秒23.12公里的速度在轨绕日运行,绕太阳一周需4年的时间。之所以命名为青岛理工星,是为了表彰学校师生在保障多项航天任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维可视化平台可以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 0.1 秒内进行‘实时翻译’,并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套系统能够实时再现和监测在轨航天器的轨道、位置、状态及其部件操作过程,相当于为我们观测太空中的飞船状态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郭阳说。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青岛理工大学成为山东省属高校中首次拥有专属小行星命名的高校。

“面对空间碎片数量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一步学校将以空间碎片天基监测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切入点,凝练目标、加大资源投入,在保障航天器安全、维护空间环境、推动空间交通管理和增强国家空间战略能力方面做出更多的理工贡献。” 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连军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nU5y534xrgQQNEhNtZB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