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石星座创建及其计算
赵正旭
(青岛理工大学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 青岛266520)
方向与领域:天文信息组织与数据挖掘,仪器科学与技术
我国现代天文信息平台、计算系统、天文数据处理软件及其配置工具的设计和使用一直受制于三“用”基本信息资源,常用信息或数据、实用规范或标准和惯用参考或基准:(1)常用信息或数据,例如常用星表,即可提供本土化的恒星命名、分类和编目的规范化信息或数据资源,(2)实用标准,诸如国际天文学联合(InternationalAstronomicalUnion, IAU)在20世纪初推荐的IAU-88天文星座标准在西方国家形成的标准化定义和命名规则以及统一的分类和编目方法、系统设计框架和使用指南,(3)惯用的天文基准,包括坐标系以及精确坐标数值,例如寻星(finderstars)基准和天体数据证认图(findercharts)参考等。报告的意图是分享报告人在过去十几年间针对这些瓶颈资源,在信息织和数据挖掘方面所做的工作。报告围绕“甘石星座”的建设,介绍天文信息领域中星空、星域和星区的划分、分类及其数值计算以及分层式和树型数据结构、星座及其恒星的命名、标注和分类与编码。所谓“甘石星座”,这是为了纪念两位战国时期的伟大中国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而对所创建的321个规范星座(对比IAU-88 天文星座标准)的统称。报告还将分享与讨论以下工作结果:(1) 天球表面上星座边界坐标;(2) 星座对应的星区面积(平方度和平方弧度)二重积分求解;(3) 星座位置(质心)坐标计算;(4) 星座可见度(可观测站点纬度)在地平坐标系中的解析。报告内容归属的主题为“学科发展与跨界合作”或“数据驱动的科普教育和全民科学”。报告人希望寻求后续工作中的同行合作:(1) 完善和发展星官体系,以甘石星座为基础,制定我国的天文星座标准;(2) 建立我国常用星表或以星官体系为基础的恒星分类与编码系统;(3) 绘制以甘石星座为基准的寻星或巡天星图集。
以上报告摘要准备提交给 天文信息学与虚拟天文台2024年学术年会 (地点:浙江新昌, 注册时间:2024.10.08-2024.11.15,会议时间:2024.11.26-2024.11.30 https://nadc.china-vo.org/events/cvo2024/# )。是否被采纳,待审核结果。但对这个题目或方向感兴趣的同学,欢迎与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