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的由来

来源:清坐一味友


现在通行的以7天为一星期的制度,据说产生于两河流域,在西元前7至6世纪,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就有了“月”、“星期”的历法制度。他们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7天,即为一个星期。依据是巴比伦人有祭祀星神的建筑,共7层,称为7星坛,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木、金、土”7个星神,巴比伦人认为这7个星神轮流值日,各主管一天,他们每一天祭祀一个神,7天一个周期。


他们把每一天都以一个星神的名字命名。太阳神主管星期日,称为日曜日;月神主管星期一,称为月曜日;火星神主管星期二,称为火曜日;水星神主管星期三,称为水曜日;木星神主管星期四,称 为木曜日;金星神主管星期五,称为金曜日;土星神主管星期六,称为土曜日。“星期”就是“星神轮值期”的意思。



巴比伦人创立的星期制,首先传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各地。据说西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7天为一星期,并且将星期日定为公共假日,一直沿用至今。


一星期又称为一礼拜,据说这是后来基督徒把一星期作为参拜上帝的宗教仪式的周期,故称为“礼拜”。



《圣经·旧约·创世纪》里描绘了神创造天地的过程:第一天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第二天神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第三天,神造出了陆地,将水凝结成海,造了青草、菜蔬和树木,种子、果子;第四天,神创造了日月;第五天,神创造了鸟、鱼;第六天,神创造了牲畜、昆虫、野兽;第六天,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第七天,神安息了。从希伯来语对一周的称谓看,周六是安息日,这与君士坦丁的认识是不一致的。


伊斯兰教也有一周七天的概念,类似于《圣经·创世纪》,“神创造天地”换成了“安拉创造宇宙”。穆罕默德说:“至高无上的真主在星期六创造了粘土,在星期天创造了山脉,在星期一创造了树木,在星期二创造了劳动,在星期三创造了光明,在星期四创造了动物,在星期五创造了亚当,在星期五的最后一个小时,即下午和晚上之间,结束了创作”。和《圣经》不一样,安拉连续创造了七天,没有休息。


英文单词week在宗教里就是特指这“七日”。在英语中,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六以日、月、土星天体命名的,其他四天是以日耳曼诸神的名字命名,但看起来星期三Wednesday、星期五Friday也有“木、火”的意思。



       据说日本至今沿用的是中国古代星期的称谓,にちようび(日曜日)、げつようび(月曜日)、かようび(火曜日)、すいようび(水曜日)、もくようび(木曜日)、きんようび(金曜日)、どようび(土曜日)。现在遗存的日本政治家藤原三千永的日记显示,早在 1007 年,日本就开始使用七天制,据说是由日本僧侣空海于9世纪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日本至今认为在明治时代(1868-1912 年),“星期”被西方采用,成为西式历法的基础。


       中国自古有“七曜”的称呼,最早的文献记载在《尚书·舜典》里:"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这里“七政”就是“七曜”,还称为“七纬、七耀”,是对“日(太阳)、月(太阴)、金(太白)、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土(填星、镇星)”的总称,再简单一点说,就是指“日、月、五行”总称为“七曜”。

       中国最早的七天工作制,是4世纪后期的东晋范宁《榖梁传序》中七曜为之“盈宿”的记载;摩尼教的传播资料中也记载了中国佛教僧侣七天工作制;7世纪(唐朝)锡兰或中亚佛教僧侣卜空的著作中也有中国七天工作制的记载。



但从《汉律》看,中国汉代的官吏是五天工作制,“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唐宋是旬休,就是十天工作制,宋代和现在一样,还有法定节假日,一年共有一百一十天休息;元代规定一年休息十六天,几乎没有休息日;明朝也采用旬休制,一年共休息五十多天;清朝初期沿用明朝的工作制度,后增加寒假,加上春节,有一个月假期,但工作与否由各部门自己酌情考虑,保证衙署司法事件的紧凑。


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效仿西洋七天工作制,开始实行星期日为休息日的做法。


从中国的历史记载和日本的历史遗存看,中国佛教界应该自古都是7天工作制,后被日本学习、接受。至于日本认为西方学习、延承了日本的“星期”,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巴比伦和日本相隔万里,不可能如此巧合,对星期的称谓竟一模一样,连顺序都没一丝一毫变化,而日本的描述更加可靠些,而巴比伦的突来突往,那么远古就7天工作制,有点神乎其神了。


除了日本,亚洲信奉佛教的地域,对周一至周日的称呼也基本都是月、火、水、木、金、土、日。



不仅对一星期七天的称呼十分统一,佛教与”七天“的关系确实十分密切,首先,佛祖在菩提树下参悟就是“七七四十九天”;接着,成道后用七天时间,思考应该如何善巧方便,向众生宣说佛法;之后比丘如遇僧团的公事,可向众生告假最多七日,称为“受七日法”;比丘不得储积食物过夜,但治病的药物,则可以储蓄,但不得超过七日,称为“七日药”......


另外,在很多佛经中,都有提倡以七日为期的修行方法。


如《大方等陀罗尼经》记载如何修持方等陀罗尼,就要求”七日长斋“;


       天台宗《方等三昧行法》中说:(僧俗)七众通行,七日要心行法;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要求修习《法华经》时,要 “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以二十一天为修行期限;净土宗《般舟三昧经》要求,念西方阿弥陀佛....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这几乎与《方等三昧行法》的修法相近;


《地藏经》则主张最好在亡者初七日内超度为好,最迟应当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超度亡灵,这是最妥当的。《观无量寿经》中 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说法;


佛教里众多的7天期限,以致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称用七天时间来精进念佛,则为“打佛七”。



说了那么多,也难以定论“星期”的由来,不过笔者认为,七天一个周期的概念应该来自佛教,佛教南传到中南半岛,西传到中亚后又被中国引进,又从中国传到东北亚,这导致除中国官方外,信奉佛教的区域都有七天工作制的传统。


而周一至周日的称呼,则借鉴了中国七曜的高大上的名称,毕竟中国自古对 日、月、五行的研究与关注一直享誉周边,特别是南北朝之后,中国佛教得到极大发展,已然成为世界佛教中心了。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远,特别是佛教天台宗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七天工作制度,这应该是有理有据的。


西方在入侵、殖民东南亚后,也接触到日本的优秀文化,将星期引入,并创立了现行的历法,估计这不是日本历史学家的臆测,更是有据的史实。


至于古巴比伦的7星坛,应该是西方建立文化自信的托古传言,实难自圆。


还有一个问题,日本的星期的排列顺序是火 水 木 金 土,和我们传统的金 木 水 火 土 不一致,这是什么道理呢?其逻辑是什么呢?


       如果以地球为中心,那么靠地球最近的星体就是月球,所以月球就是周一。以太阳为中心,离太阳由近至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把地球换成太阳,再将它们环状排列,再连接成七角星,再沿连线顺时针排列,就排列成了月、火、水、木、金、土、日了。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比较牵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stWFVK9Swx1uI-WC1V2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