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的传统节日:寒衣节

        今天是11月13日,星期一,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数千年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通过祭祀活动,焚烧纸钱和纸衣,以此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和尽孝之心。在祭祀活动中焚化冥衣给祖先,称之为“送寒衣”,以防他们受寒受苦。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人们纪念仙逝亲人的重要方式。

       关于十月初一送寒衣,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周代的《诗经·豳风·七月》明确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汉代儒者毛亨诠释此句句义说:“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冷了,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另外,《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立冬时,周代有迎冬之礼。天子率三公九卿等高官权贵到北郊行礼。礼毕返宫,奖赏为国捐躯者,抚恤其妻子儿女。有人推测,《礼记》所载周天子对逝者的赏赐,就是送寒衣。上行下效,相沿成习。

       最广为流传的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故事。孟姜女为给被抓去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到后发现丈夫已死,尸骨被砌进长城城墙,遂恸哭不已,哭倒长城。自此,长城内外民众,便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给逝去的亲人烧送寒衣,成为北方民众凭吊已故亲人的重要节俗。

       宋代十月朔的节俗,主要有授衣、祭祀、开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自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故也”。十月初一日,“士庶皆出城飨坟”。南宋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也记载,南宋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也是从两宋时起,民间逐渐兴起了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的风俗。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元代,正式将十月一日祭祖上坟,称为“送寒衣节”。熊梦祥《析津志》记载道:“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代,北京一带已出现用五色(一般为红、黄、蓝、白、黑色)纸,专门裁制、售卖寒衣的纸肆。寒衣分男衣、女衣,长一尺多,衣服上印有文字、印章,然后封缄,写明逝者的籍贯、姓氏、字号等,如同人间邮寄信件一样。十月初一晚上,家家准备祭品,进行祭奠;同时呼喊逝者的名字,在门口(或到坟上),将纸衣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做,逝者就能接收到亲人寄来的寒衣。如果逝者去世不久,要用白纸做寒衣。原因是新鬼不敢穿彩衣。若家境贫穷,无钱购买,可自行制作。

       清代,寒衣节与前代大致相同,皆是在十月朔日,士民祭祖、扫墓;傍晚,缄书冥楮,用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在门外祭奠后焚烧……。

       其实,除了送寒衣,纪念已故亡人最好的办法,是把已故亲人、祖先的名字写上,给他们诵经、供灯。供灯的功德无量无边,难以说尽。而对于亡人,供灯的利益就更加不可思议,其有遣除中阴黑暗、无助恐怖的力量,有烧尽地狱、恶鬼、傍生的果报的缘起,更有以供灯的因缘,而点亮我们内心的“明炬”,清净了众生的种子……。时值癸卯年十月初一寒衣节,殊胜之日,广行善事,供灯,祈福,诵经,上香,点一盏灯,照亮亡人往生道路,诵一部经,让亡者得生净土。


撰稿人:赵正旭

2023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