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早报】今日11时14分 神十七飞天

报道时间:2023-10-26

媒体来源:青岛早报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中)、唐胜杰(右)、江新林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我国将于10月26日11时14分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组成。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25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会上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26日11时14分发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和江新林组成,汤洪波担任指令长。汤洪波参加过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唐胜杰和江新林都是首次飞行。

计划明年4月左右返回

这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0次飞行任务,也是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为:完成与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轨轮换,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载荷在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载荷出舱,进行舱外载荷安装及空间站维护维修等工作,同时,持续评估空间站组合体功能性能,获取积累空间站运行的宝贵数据和经验,考核地面支持中心执行空间站运行管理任务的协调性、匹配性,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和故障处置能力。

根据计划,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明年4月左右返回东风着陆场。

首次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

林西强表示,这次飞行任务将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当前,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在所难免。林西强介绍,前期检查发现,空间站太阳翼也多次受到空间微小颗粒的撞击,造成轻微的损伤。

“当然,这是在设计考虑之中,目前,空间站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但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出发,此次将由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林西强说。

未来空间站将升级为“十”字型

“根据计划安排,我们未来将发射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空间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林西强说。

林西强介绍,后续,我国还将适时发射扩展舱段,将空间站基本构型由“T”字型升级为“十”字型,计划中的扩展舱段将上行多个领域的空间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实验装置,扩大应用规模,满足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需求,同时也将升级航天员在轨防护锻炼、饮食、卫生等设施设备,提高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和健康保障水平。

邀国外航天员参与飞行任务

林西强表示,货运飞船未来的发射频次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虽然今年只有一次天舟货运飞船任务,但现在空间站物资很充足,不仅可以支持正常的航天员驻留、平台的维护升级以及在轨大规模实验任务开展,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额外支持航天员驻留3个月。”

目前,中国拥有完备的近地载人空间站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保障体系,有计划明确的载人飞行任务,也就是每年2次常态化实施的载人航天发射。

“我们已具备也做好了邀请国外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准备。”林西强说,“借此机会,我们向全世界发出邀请,欢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及地区与我们开展合作,一起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

江新林同志简历

江新林,男,汉族,籍贯河南杞县,学士学位。1988年2月出生,2006年9月入伍,201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汤洪波同志简历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2021年6月执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唐胜杰同志简历

唐胜杰,男,汉族,籍贯甘肃定西,学士学位。1989年12月出生,2008年9月入伍,201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空军中校军衔。经全面系统训练,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考核,成绩优秀,具备执行任务能力,入选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 延伸 /

神十六10月31日返回地球

“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任务后,瞄准10月31日返回东风着陆场。”这是林西强在25日上午召开的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介绍的内容。

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林西强表示,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前,还将视光照条件由航天员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空间站组合体,将有望在轨首次获取以地球为背景的空间站组合体全貌图像,这将是第一张反映空间站全构型的“工作照”。

/ 链接 /

港澳地区有望产生载荷专家

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计划今年底前完成,来自港澳地区的候选对象有望入选载荷专家。林西强25日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上述信息。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于2022年全面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包括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类,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

/ 幕后 /

“青力”护航神十七出征

在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青岛力量将再次闪耀太空,为出征护航。此次神舟十七号飞船发射过程中,青岛理工大学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团队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将实时呈现飞船运行轨道、位置、姿态以及载荷等信息。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成员郭阳说,“团队的航天测控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已经在此前多项航天任务中发挥巨大作用,已经成为我国航天任务中固定的技术支持,这次神舟十七号同样延续了这项技术。”联合实验室团队成员张庆海介绍,在火箭发射升空之后,地面控制人员无法通过肉眼观测飞船在地球上空的运行情况,实时精准的数据解析对于地面控制人员的精准控制尤为重要。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完全依靠真实数据驱动,对海量测控数据进行实时精准解析,将飞船的运行轨道、姿态以及位置信息等实时呈现,远在太空的飞行器,立刻被“拉近”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屏幕上,实现了航天器整个飞行过程的三维实时可视化,为地面控制人员的精准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uanhai.com.cn/conpaper/qdzb/h5/html5/2023-10/26/content_18906_8453891.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