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诗词天地
今天是2023年7月21日,中伏的第一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到8月9日,一共有二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中伏,暑邪和湿邪交替,人体最容易落下病根,此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养生保健!这七个误区一定要注意,你以为在养生,其实是在养病!

“三伏天”七大养生误区
很多朋友都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话,但真正懂得其含义的人却不多。
如果理解错误,不仅达不到养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湿热体质的人或者体内阴虚有热者,如果再过多吃姜就会“火上浇油”引起上火。同样,有人提倡夏季多喝羊汤也是这个道理,夏季食用过多易上火,即便是阳虚之人也需适可而止,不要大补。

人们经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季在公园、广场随处可见暴走的中老年人,虽大汗淋漓,仍坚持锻炼。此时锻炼一定要避开高温,在阴凉的地方、凉爽的时间进行,宜做体操、散步、打太极等轻度运动,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不宜运动量过大。很多家庭一到夏季,家里顿顿离不开绿豆汤,不仅每天大量喝甚至当水喝。

对于很多夏季喜食冷饮、爱吹空调,喜欢贪凉的人来说,防寒更需注意。
经常待在空调房中,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可能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而且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切忌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忽然过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关键是不能太过贪凉,如果长时间一味贪图寒凉(冷饮、空调),势必会损害机体功能。

夏季暴雨过后,往往比较凉爽,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出门散步、锻炼,但是雨后出门锻炼反而会加重体内湿气。夏季暴雨后,湿度随热气蒸发往上走,空气中的湿度其实会加重,雨后散步往往更易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恶心的症状,这就是湿热交杂引起的。“三伏天”天气炎热,稍微动动就一身汗,别提有多难受了,这时很多朋友会迫不及待地去冲澡,而且还喜欢用偏凉一点的水温,这样就相当危险。人在大汗淋漓时,身上毛孔都处于张开状态,此时用偏凉的水冲澡,觉得很舒服,但是毛孔由于冷水的刺激会骤然收缩,使体内的热量散发不出去,可能导致中暑。
而且,洗澡水过冷(25℃以下),还容易诱发胃肠道不适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建议大家平时洗温水澡,具体水温以接近人体体温为宜,即35℃~37℃。“三伏天”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劳、没胃口,不少朋友选择直接用蔬果代替正餐,但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疾病。

不过,苦瓜性凉,对于脾胃比较虚弱的人来说,并不适合食用,吃太多反而会引起腹泻。

中医讲:“顺四时而适寒暑”,人的作息要顺应四季轮转。中午可以适当小憩,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以免影响晚上休息。


三伏天虽然阳气旺盛,但是对人来讲却是一个“内耗”的过程。吃谷物,出汗会损失维生素B,所以馒头米饭一定不能缺。吃瘦肉,夏天内脏消耗很大,一定要多吃优质蛋白,少吃油脂。

天气炎热的时候,摇扇子既可以降温,还可以预防肩周炎。老年人夏季中风一般发生在右脑,所以左手摇扇子能有效预防疾病发生。

古人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许多疾病都跟体内湿气有关系。到了夏季,人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吃大量冷饮冷食,都会导致人体内湿气过重。
中伏和头伏、末伏不一样,它进入承上启下转折的20天。也就是说,在这转折期,如果不好好养生保健,人体健康就会滑向疾病那一端。中伏期间,更应调养身体,注重养生,点亮【赞】和【在看】,为家人收藏!把这份养生攻略发给你身边的朋友,愿所有的朋友们过好这最热的20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x9Df3saOi7PYP7JMFRN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