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文化风情
- 今日惊蛰丨春雷响,万物生,愿所有美好都在春天醒来
来源:诗词天地
今天是2023年3月6日
这个时节,大地回春,长空雷鸣,草木萌发,蛰虫初醒。故而有了“春雷响,万物长”这一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曾写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惊蛰时节,正是“九九艳阳天”,气温和地温都逐渐升高,土壤开始解冻,雨水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不论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都有了新的活力。
古人将“五天”分为“一候”,“三候”即为一个节气。
惊蛰当然也有独属于它自己的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黄鹂鸣叫);三候鹰化为鸠。

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桃花盛开的春天。那不只是不完整,简直就是失去了春之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记忆中的乡间老屋,黑瓦泥墙,简陋潮湿。然而,就在低矮的灶房屋角处,每年都会如期盛开一树桃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与惊蛰的雷音不一样,黄鹂是春天的歌者,一个作词作曲演唱的全能歌者。
鸠者,布谷鸟也。古人见此鸟,以为老鹰所化。在他们看来,这所化之鸟,“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二十四节气的征候里,总见这个“化”字,如寒露第二候为“雀入水为蛤”,即以为彩羽鸟雀化作了海滨贝壳。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俗语也说:“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伤人,犯之会遭遇小人、百般不顺,所以就有惊蛰祭白虎的习俗。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惊蛰时节,各种爬虫走蚁应雷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艾草等,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人们认为,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故有雷声,因此人们也利用这个时机来祭雷神、蒙鼓皮,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从养生角度来说,此时乍寒乍暖,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吃梨也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增强体质。




在春天的所有节气里,惊蛰好像是有点特别的。立春、雨水、春分、清明、谷雨,个个都温润和煦,只有“惊蛰”,带着点石破天惊的气势,铿锵有力、轰轰隆隆地惊醒了天地万物。它是如此高调,用“春雷始鸣”宣告“寒冬已去”,用“草木萌动”化解“千里冻土”,用“蛰虫初醒”唤起“万物生灵”,用“天气回暖”孕育“春色喷薄”,用“桃花初绽”预告“十里芳菲”……

在经过一整个冬天的蛰伏后,在经过立春和雨水的含蓄铺垫后,它仿佛再也忍不住,一定要发出声来,向人间宣告:醒醒吧,春天来了!“惊”,是惊醒,又何尝不是惊心,它像一记来自天地的提醒和鞭策。草木已动蛰虫已醒,农人亦已开耕,懒散已久的“你”也该从冬天的长梦里跳脱,调整心态和心情,去迎接鲜活明媚的春光,去珍惜不忍辜负的春日。
如果说节气是四季的注脚,那么“惊蛰”的标注一定是:请您点个【赞】和【在看】,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日子里,不负春光,不负你!https://mp.weixin.qq.com/s/HCcLmwPqDSqcnv48Mx-T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