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天文】步天计划 | Opencall评选公布!宇宙正在纺织、月亮有人打扫、对星星说的悄悄话正在太空流浪...

报道时间:2022-11-03

媒体来源:中国国家天文


阿波罗11号着陆点图,

左下方是Neil Armstrong 的影子/©NASA


步量天地之间,

我们与星辰遥相呼应。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宇宙中的元素、尘埃经过了无数次地分离、又重聚。终于,在无尽星河的漫长等待中,人类出现在了地球这颗漂浮于深空的行星上。


浑天说、手绘星图到现代的科学技术与宇宙观我们如同飞蛾一般,不断地扑向这片头顶的熠熠星空,就像是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本能,我们与宇宙的诸种关联只能由我们自身去探索、去发现。


千百年来没有什么能像星空一样,承载着人类无尽的想象与希望。


萨米地区的夜间景观/©NASA


星海茫茫,地球就像是漂浮在深空中的巨型宇宙飞船,我们在这艘飞船上度过各自短暂的一生。


幸运的是,我们会在这里遇到一些相似的人:偶尔一起仰望夜空,又时常沉入相同的梦境;我们共同讲述着宇宙的故事,思考与启发人类自身与宇宙之间深层的关联;更幸运的是,透过星河角落 x《中国国家天文》首次发起的步天计划


我们这群总在夜空找寻星星的人,这一次在「星河角落nookland」发现了彼此。


角落之间,有人任职于国家航天局,参与过一个又一个的探索任务;有人还是大学教授,用水墨与影像探寻着宇宙;有从五岁起就开始创作天文艺术的女孩,在科学家爷爷的故事中穿越星际;有和星星对话的孩子,把言语打包到太空,除了她与星星,没有其他人知道......


在这次的来稿中,我们收获了无数个来自于宇宙的创意与故事,经过评委团的初审、复审最终评选出了23件优秀的作品。感谢每一个宇宙各个角落仰望与思考着这片星空的人们。



--------------------------------------------



优胜作品


《[,)主义

《[,)主义》作品预览


艺术家:胡玥茗 、计欢欢

中国美术学院2019级,创新设计学院在读学生


本作品从历史上影响艺术思潮形成的主要因子出发,构想舱室时代的太空艺术。从艺术理念、艺术流程、艺术形式、代表作品、流派宣言五个层面呈现虚构的太空艺术流派——[ , ) 主义。在太空移民成为可能的未来,太空拓展塑造新的社会现实,封闭舱体成为人类生境,太空技术进入大众生活,地球情节或许向宇宙情结转变。舱室时代的太空艺术作为人类向外寻求交流与连结、信仰与寄托的精神载体,描绘着太空生境下的艺术景观,呈现着未来艺术介入航空科学领域的可能形式,反映着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的艺术思考。



--------------------------------------------



《Full moon 满月


《Full moon 满月》作品预览


艺术团队:阅壤小组

「阅壤小组」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 」的艺术家、科学家及工程师组成的创作团队。致力于将前沿科研内容以艺术思维的多元化表达方式让大众触手可及,将硬核科技成果透过多媒介的呈现让更多人体验科学奥秘的同时,也感知着科学艺术之美。


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分为铲取样(CE5C)和钻取样(CE5Z)两类。

月壤样本(CE5C0600YJFM00402)为铲取样,它于2022年1月14日被装在一个内径约16毫米的石英玻璃瓶中,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了微米CT扫描。观众通过触摸瓶身的方式,与CT影像产生互动,不仅再现实验室中月壤科研的过程,还能了解月壤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并能通过明暗的差异识别出不同密度的物质。



--------------------------------------------



《星辰垂影感知

《星辰垂影感知》作品预览


艺术家:易炜寒

新媒体装置艺术家,叙事性空间研究者。伦敦艺术大学ISD艺术学荣誉硕士。主要对发光现象与物件的探索,通过灯光媒介讲述存在于现象之后的本质概念。叙事性空间的研究方向主要通过探究建筑与声音、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城市历史、文化认知的解构中,用数字媒介续写属于平行世界的城市宣言。创作方向包括叙事性空间构建、机械交互装置、算法生成影像、声音设计以及互动灯光设计。


这个装置的灵感来源于宇宙与自我的凝视。我们每一次看见星空,都是一场和遥远行星相隔万年的邂逅,将它以垂影的形式投放在地面上,艺术家想将星云从遥远的天空投影到离我们接近的地面,遥远的星系其实从来不遥远,我们互相包裹,互相凝望,互相历经宇宙的⼀一切开始和结束



--------------------------------------------



入围作品


/ 01 / 


《遥远古老的宇宙奇观
—透过时空追光星辰脉动


艺术家:赵正旭

任职于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现任青岛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师。参加了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天眼(FAST)等工程的可视化系统设计和任务实施,曾经主持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航天器、火星探测器等飞行控制与指挥实战任务三维实时可视化系统以及遥操作系统两个平台的设计、建设和运行。


宇宙是广袤苍茫和浩瀚无际的。仰望星辰大海,其实是在时空里追光。那些点缀夜空的星辰即遥远又古老。我们所看到的天体实际上是它们过去的昙现,它们现在的光从它们的所在位置经过数年或数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抵达我们的眼帘。


我们通过观测天体去认知宇宙,而对天体的观测是借助于它们发出的光或反射光以及辐射线(即电磁辐射波)。因为光和辐射波在太空中以每秒钟约30万公里的速度传播,所以在宇宙中天体距离我们越遥远,我们看到它们的景象就越逝久。夜空里的日月星辰实际上是天体在不同时空的分景所汇合而成的画面,我们所能够观测的星空是由来自不同距离的天体发出的光或辐射波的时延叠加而形成的透景和添景之画。



--------------------------------------------



/ 02 / 


《光年

《光年》作品预览


导演及动画影像:梁蓝波、李嘉莹

作曲:杰弗里·斯托勒、曾晓露

梁蓝波为澳门大学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等,曾举办个展73次,获选国际性或全国性联展390多个,获意大利A’设计奖、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奖90多项。作品曾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个展馆,其当代水墨作品常见于佳士得、罗芙奥。


透过方、圆、三角等几何图形在水墨宇宙中的游移,《光年》让传统的中国媒材在当代艺术的氛围中焕发出新的魅力。作品以高清的扫描和动画影像技术让人们感受到水墨世界中肉眼难以觉察到的细节,透过对微观世界的探寻去感悟宏观宇宙的博大。作品追寻着老庄哲学雄浑博大、磅礴昂扬的精神气概,以及刚柔并济、主客交融的浩瀚境界。



--------------------------------------------



/ 03 / 


《零星俩点




《零星俩点》的艺术家手稿与作品预览


艺术家:刘婕茜

艺术家自述 “从小想象力丰富、好奇心极强的小朋友,成长为了现在的我,喜欢研究宇宙、天文方面的内容,甚至作 品中也多诞生出球形的元素。究其根源,是曾经参与飞行员考试的爸爸、是毕业于中科大经常指着天空 给我讲故事的爷爷一点一点带着我走近这片浩瀚宇宙的。我从5岁时就开始自己的科幻画创作,品中也多诞生出球形的元素。「在没有局限的空间中,光于物质相互碰撞,就像是星星点点的idea与正统知识的碰撞,从而出发灵光乍现的那一瞬间。」”


作品使用不锈钢金属+ 灯光,不锈钢框架与浑天仪同构,像是正在运转的星轨,而那颗点状灯则像是轨道上的星球。不同的光源散发点光,不锈钢微微反光,在没有局限的空间中,光与物质相互碰撞,就像是我们脑海中那星星点点思想的碰撞,从而创造出一个个新的小宇宙。 抬头仰望,也许正是我们联结了这脚下的尘埃与宇宙,俗世与苍穹。



--------------------------------------------



/ 04 / 


《TALKING TO THE STARS 3.0


《TALKING TO THE STARS 3.0》作品预览


艺术家:唐曼

2022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专注于人文关怀与科技艺术并对宇宙探索有着无限热忱。


「那些我向星星说过的话,就像一个个文件被加密打包发送。到天空,除了我与星星,没有其他人知道。」


艺术家将从小到大的日记通过

TALKINGT OTHESTARS1.2的装置念出来,拼接成1.2m*4.8m的图像,通过佩戴VR眼镜与传感装置,置身于星空之中,与繁星对话。星星以同频绘制星图的方式回应我们。同时,这幅星图也是一句密语,观众可通过密钥解读。



--------------------------------------------



/ 05 / 


《1375KM/H


《1375KM/H》作品预览


艺术家:千田泰広 YASUHIRO CHIDA

1977年出生在神奈川县。在武藏野艺术大学主修建筑学,他致力于 "空间感知 "和 "体感转换 "为主题创作装置作品。


2019年他与O.Eliasson、J.Turrell等人一起被选为Artdex "世界上9位杰出的灯光艺术家 "之一。他的作品受邀参加世界各地的知名灯光节与艺术展览,如阿姆斯特丹灯光节,台湾国际光影艺术节等,他也是第一位参加捷克最大的艺术节SIGNAL的亚洲艺术家。他也与日本国家天文台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有着紧密合作以探索艺术的外围世界。他目前正在长野县建造一座艺术博物馆,他的装置作品将被永久展示于该空间。


在《1375KM/H》中,观众可以通过可见光的形式直观地体验到地球的自转。作品名称来自于原展览地点所在纬度上的地球自转速度。速度是一个物理量,由构成宇宙的两个维度定义:空间和时间。通过将视角从地面转向星空,艺术家想让观众思考在人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上不断流动的时间,与人类以及宇宙中的繁星的关系。



--------------------------------------------



/ 06 / 


《The Void


《The Void》作品预览


艺术家:TUNDRA

TUNDRA是来自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艺术家创作团体,致力于通过探索音频/视觉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创造空间和体验。他们专注于多媒体表演和沉浸式视听装置,团队包括音乐家、音响工程师、程序员和视觉艺术家等,曾在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亚洲等地的多媒体艺术节和博物馆展出作品。他们的作品与表演深受世界各大著名音乐艺术节的欢迎,例如加拿大MUTEK、休斯顿Day for Night等。


「你站在一个充满微小星辰的空房间里。在你呼吸时,你能感受到自己内心。在此刻你意识到这个空间里的意识存在」。艺术家打造了一个全景投影的交互视听空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虚无抽象的世界,就像我们所处的宇宙,一眼望去浩瀚无垠,但却充满了我们肉眼不可见的暗物质,万物皆存。



--------------------------------------------



/ 07 / 


《Gravitational Grid

《Gravitational Grid》作品预览


艺术家:Reelize. Studio新媒体艺术工作室

Reelize是一个位于墨尔本的跨学科新媒体艺术工作室,是多感官美学和沉浸式体验领域的先锋代表。其核心专长是打造沉浸式环境和视觉体验,并且在深度视觉可视化、机器学习合成图像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的作品在不断打破艺术、建筑、科学和科技的边界。


万有引力影响着所有具有质量或能量的事物,并使它们彼此接近。艺术家从这种能过约束全宇宙的力量之中获得灵感,通过使用不同的传感器和设备,体现出了万有引力对光的复杂影响。这也暗示着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种种联系,相互依存。通过声光结合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希望这件作品能够重新点燃人们的集体想象力,使人们再次聚集在一起,就像宇宙中的万有引力将万物吸引一样



--------------------------------------------



/ 08 / 


《NOMAD


《NOMAD》作品预览


艺术家:TUNDRA


《NOMAD》将极地星空的氛围融入一段段跟随声音而随机变幻的视觉与图形序列。艺术家们跟随上世纪60年代电子艺术先锋们的脚步,使用最基础的模拟和数字设备向观众证明:新媒体艺术在于行动,而不在于注视。艺术家针对不同的场地,将作品的独特氛围转化为一次次真实可感的感官体验。



--------------------------------------------



/ 09 / 


《无线电之景 Hertzian Landscapes


《无线电之景 Hertzian Landscapes》作品预览


艺术家:Richard Vijgen

Richard Vijgen是现居于荷兰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他的作品将我们周围无形的数据与信号可视化并实时呈现。他的作品提供多感官的数据体验,将现实生活中“隐形”的技术与信息维度可视化。他尝试通过不同介质诗意地诠释数据,并为人类视角与无形的数字网络,算法和无线通信世界之间的对话提供可能性。他也是ArtEZ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与技术系的讲师,经常在欧洲和北美的艺术学院和大学担任客座讲师。


瀚无垠的宇宙中充满了不同的宇宙射线,这些不同的能量射线包含着宇宙中许许多多的奥秘和信息,而无线电波也是这些宇宙射线中的一种。通过将来自宇宙的无线电实时可视化,艺术家让观众有机会通过另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广袤宇宙之中的神秘信息。



--------------------------------------------



/ 10 / 


《生态圈3号


《生态圈3号》作品预览


艺术家:TWIN CLOUD Collective

TWIN CLOUD Collective是一个web 3科技艺术创作团队,由来自建筑设计、数字艺术、算法及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实验音乐等多领域的创作者共同组成。致力于探索艺术的革新。


这是团队正在创作中的数据驱动/参数化艺术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团队基于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个艺术设想「人类一直梦想着可以在地球之外找到适宜的居住地,蘑菇,是否可以在人类之前率先移民火星?并且通过其强大的适应能力、突破风化层并改造土壤的能力,将火星变成宜居之地?」



--------------------------------------------



/ 11 / 


《Row:Signals for Space


《Row:Signals for Space》作品预览


艺术家:TUNDRA


ROW:SignalsforSpace(序列:太空信号)是为庆祝尤里·加加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60周年制作的特别作品。当算法控制声波时,实时驱动的视觉以全息炫彩屏为载体变化,打破了成像媒介对于光和影的空间限制。声音、节奏和符号编织了一个新的感官之旅。瞬间引领观者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的诗意空间,就像加加林进入太空的那一刻,人类的五感和认知被解构和重塑



--------------------------------------------



/ 12 / 


《Myrkviðr


《Myrkviðr》作品预览


艺术家:千田泰広 YASUHIRO CHIDA


「宇宙是最令人好奇的东西, 而光是自然界中最纯粹的物质; 光使我们有可能感知到一个我们无法触摸和洞察的空间,而且是唯一不包含任何故事的物质,也是美丽的源泉。人们觉得美丽的自然现象或物质,其中许多都与光有关」。作者受到夜空繁星和浩瀚宇宙的启发,在一个狭长黑暗的隧道空间中制作了一个微缩宇宙一般的灯光装置。



--------------------------------------------



/ 13 / 


《天空的联结Connected By Air


《天空的联结Connected By Air》作品预览


艺术家:Richard Vijgen


在许多教堂和宫殿之中,我们往往抬头就能看到天花板上的描绘古老神话或者宇宙繁星的优美壁画。艺术家受此启发,在室内空间的天花板上使用了实时天文数据投影,将所在地理位置的的星象运动数据,无线电波数据,人造卫星轨道数据,航班实时轨迹数据等进行了抽象可视化,让观众能够看到21世纪的「数字星空壁画」。



--------------------------------------------



/ 14 / 


《月球打扫计划


艺术家:邓启鹏

工作生活于中国深圳,毕业于都灵美术学院。创作类型主要为声音、影像、装置、游戏。其作品主要关注在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科技对人产生的影响。


灰尘/毛絮在人造的建筑物里会堆积,我们会觉得脏。但大自然里也肯定存在灰尘,我们却很少把脏这个概念对应到纯大自然的环境中。作者认为大自然是一种大意识,所谓我们说的和谐,而人造物是一种小意识,这两种意识碰撞时的冲突变成脏。


如果月球是一个坑坑洼洼的灰球,我们是否会希望它是一个洁白发亮的球?观众可以控制,在上面画画、写字、探索别人的记录,做一个探索感,像是一群人试图去改变月亮。



--------------------------------------------



/ 15 / 


《星的方向


艺术家:陈明强


在观察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的显微图像时,每一粒尘埃中都隐藏着一个世界,让作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在家乡的中国非遗建阳建盏中看到的景象,那些不同形态闪闪发光的晶体和肌理,就像一颗颗神秘的「小星星」。于是,作者想用来自月亮的矿物——月陨石,来烧出「星星」的样子,而月陨石来到地球的时候也曾是一颗「流星」。



--------------------------------------------



/ 16 / 


《系


《系》作品预览


艺术家:周佳佳

北京服装学院2020级,公共艺术在读学生


从宇宙的视角来观望地球,会产生宇宙之浩瀚 :而人类只是沧海一粟。但人类和宇宙还是有着一绺联系的.....



--------------------------------------------



/ 17 / 


《生命节拍器

《生命节拍器》作品预览


艺术家:周星雨 何玉文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大二在读学生


脉冲星的脉冲就像生命跳动的脉搏当他被称为宇宙灯塔时,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角动量,我们接收到的他的无线电波,象征他的生命波,这些被收集到的无线电波被转成声波,也成了他的生命节奏和生命节拍。作者利用脉冲星的特性进行艺术联想创作,收集国科大天文学院发布的脉冲星转换的脉冲声音。通过抽象表达的艺术手法,将简单的动态的图形集合,表现脉冲星的节奏和生命力。



--------------------------------------------


/ 18 / 


《处处惹尘埃


艺术家:陈厚闻


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的「原初之光」。它是宇宙学中「大爆炸」所遗留下的热辐射,人类虽对其不可见不可感,但它从宇宙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经由此地的辐射射线会在装置的3个云室中分别显现。其摄像头捕捉到射线时,将由AI视觉识别程序解析射线轨迹形成 「星际尘埃」般的画面,并生成对应音符,谱写成一首本被人们所忽略的神秘乐章,仿佛昭示着:本来无一物?处处惹尘埃。



--------------------------------------------



/ 19 / 


《星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甲骨文VR图卷


《星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甲骨文VR图卷》

作品预览


艺术家:张回

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MFA,参与过众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格拉斯哥、重庆、香港三地举办过个人展览。


追根溯源,我国许多研究者都从甲骨文入手,这种象形文字的发现本身就与殷商时期的天象以及古人对宇宙、诸神系统的研究同步。作者借助VR技术,将这套体系中由甲骨文呈现及演变的文脉予以梳理并进行呈现,让字以纹的编辑属性去演化出与之相关的种种纪事,它是舞动的、具生命力的


作者希望通过《星纹》构建一副图景——宇宙的纹理究竟为何?它凝望着我们,百亿年;人文伴随着天文,宇宙正在纺织和造字



--------------------------------------------



/ 20 / 


《Galaxy


《Galaxy》作品预览


艺术家:胡帅

新媒体艺术家,美国未来艺术奖 、中国数字交互艺术金奖得主。拥有美国纽约大学的理学硕士学位和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文理的跨学科背景让他的艺术与科技交融。


作品以艺术家代表性未来赛博格形象为主体漂浮于星河场景,周围环绕着萦绕运动的天体星系、人造卫星及宇航员等,以独特视觉展现星河一瞥。



--------------------------------------------



以上为所有入围及优胜作品的展示,因版幅限制,部分优秀作品的详细介绍将在之后呈现。本次Opencall的所有参赛者,都将收到「步天歌-上海复星艺术中心」(2022-2023)的展览邀请函,在此感谢大家的参与。 



      ✦

优胜者

x3名


- 项目方案将通过展览线上渠道及合作媒体进行分享报道、展示及更多推广

- 创作奖金及项目制作预算支持 

- 每名优胜者获2万元人民币奖金

- 根据创作周期,项目将加入「步天歌」展览或巡展计划

- 项目制作落地及资金支持(解释权归主办方)


 ✦


入围者

x20名

- 项目方案将通过展览线上渠道及合作媒体进行分享报道、展示及更多推广

- 成为「步天计划」首批合作艺术家团队成员

- 项目优先加入「步天歌」展览或巡展计划

开幕式邀请,优先参加后续大师工作坊及相关活动


星河⻆落

「星河⻆落」 是基于艺术家、科学家、天文爱好者等对于宇宙探索而诞生的角落。这里的一切故事都来自宇宙各⻆落的星体和地球各⻆落的人类。它以人文视⻆回应天文科学,探寻人与宇宙的关系,打破科学与艺术的边界,以公共教育、科学传播和艺术想象为立足点,启发人们思考自身存在和宇宙之间的深层关联在惊涛骇浪的生活中,感受无垠纯净的星河⻆落。

中国国家天文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国家天文台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普文化期刊。自2006年10月创刊以来,杂志以天文与人文结合为办刊理念,全方位展示了天文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和最新成就。「人类只有一片天空,所有仰望星空、流连于太空梦想的人,都将是我们永远的、尊贵的朋友。」

OUTPUT

OUTPUT诞生于数字媒介范式变迁的时代机遇中,立足于全球数字内容创作者经济核心价值,深度聚焦科技+艺术领域的前沿内容创新,从线上数字内容到线下数字化场景,始终围绕数字内容—数字体验—数字文化的愿景,打造具有全球化竞争优势的虚实结合的数字内容生产及运营闭环,致力于挖掘新型数字内容所造就的新型平台机会。



本次「步天计划」完美落幕,再一次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展览将热爱星空的人汇聚,我们也将协助更多艺术家把创意想法落地实现。


如有任何关于投稿/合作的问题,请邮件至:

nookland@outlook.com


「步天歌:星河角落x《中国国家天文》科学艺术展」即将与大家见面,星河角落的故事仍在继续…



- - - NEVER END - - -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KUMuoXOTfFEqhtDcj6o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