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丨夏日尽,凉风起,愿你金秋无恙,百病皆休

来源:诗词天地

2022年8月7日
壬寅年七月初十
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对中国人来说,立秋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节气之一,而且还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开始。



从今日起

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
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一觉醒来,不知不觉秋风微凉,踩着盛夏的末梢,就进入了散发着诱人、成熟气息的立秋。

秋去秋来又一年,岁首岁末再一半。年年岁岁秋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立秋的来到,盛大的并不仅仅是秋天本身,更还有岁月的性格在时空里所氤氲的风情。


01


立秋气候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故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熬过了激昂似火的夏天,在温柔的秋风中,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同时,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此刻。


    二候:白露降


在温馨与静谧的立秋,虽少了夏的焦躁,但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有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大地也会有雾气产生。

“露从今夜白”,白是秋之标志,草木感知一年一度将凋零而忧,由此“露红凝艳数千枝”,亦成一种壮美悲怆。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秋凉以后,寒蝉发声困难,知生命将尽而变声凄厉。万事有迹可寻,而动物往往更敏于感受自然的更替。



02


立秋习俗

【晒秋】

秋天的花朵,在热血沸腾荡涤,在岁月里璀璨,一半在时光里盛放,一半在季节里凋零。

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份的山区村民,也悄悄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瞟】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吃点好的,补充一下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啃秋,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

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

所以有俗语: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03


立秋寄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又一个美好的季节要来了……

秋季,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吹起,吹落家书
信明明写好了,又怕词不达意
拆开看了又看,才交给送信人

秋季,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秋至满园多秀色,春来无处不花香”
天气凉爽,人也清爽
不妨走到户外
欣赏世间大好景色

秋季,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立秋十天遍地黄”
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我们曾经播种的希望
都将一点一点看到回报

一缕秋风,拂去酷热的夏
一阵秋雨,润泽烦躁的心
一滴秋露,折射爽朗的秋
一丝秋意,渲染美丽的景

秋色染黄了快乐,幸福正浓
秋花纷芳了如意,开心绽放
秋果缤纷了甜蜜,喜悦满怀
秋分写满了祝福,福运不断

立秋到,愿君安好!
愿君时刻开怀,惬意逍遥!
愿君秋实春华,万事如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Zt9vn9MxHl5mzn-I08C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