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项世界级的材料难题被广州的科学家们所攻破!
记者了解到,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钻研,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海洋防污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型海洋防污材料为我国船舶、海洋装备提供了亟需的“防护服”,并且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产品上的垄断。这一技术成果获得了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课题缘起:“瓦良格号”的到达
回到20年前,当时,历经将近三年的艰难跋涉,我国购买的航空母舰瓦良格号,终于抵达了大连港。此时的瓦良格号,却因为长期缺少维护,舰艏下方布满了暗红色的污垢,整个船身显得很陈旧。
随着瓦良格号的抵达,揭开了我国航母事业的序幕,但是那些暗红色的污垢,却是一项亟待攻关的技术难题——海洋防污。瓦良格号船体上的那些暗红色污垢,除了铁锈之外,更多的是各色海洋生物,藤壶、管虫、苔藓虫、贻贝等,以及细菌和硅藻之类的微生物。
原来,航行在海洋中的船舶、海面上作业的海洋装备,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难题:海洋生物污损。它是指海洋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在船体等设备表面吸附、生长和繁殖所形成的生物垢,不仅会增大船舶航行阻力,增加其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还会堵塞核电站、热电站的冷却水管路,降低其冷热交换效率,阻碍波浪能发电、潮汐发电等装备的正常运转;此外,它还会堵塞海水养殖网箱的网孔,导致大面积鱼虾死亡,降低海洋养殖产能等。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推进,不止是航母,各类深海装备、远洋船舶、海上风电等,都要面临着海洋防污的问题。
2003年,项目第一完成人张广照教授把目光投向海洋防污研究。随后在两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踏上“动态表面海洋防污材料及配套防护技术”的课题攻关之路。

直至2012年,项目组在技术攻关上才开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013年至2016年之间,相关技术理论及成果开始正式形成,并且迈入了实用及成果转化的阶段。
回顾这段历程,项目组负责人张广照说,相比起海洋防腐技术,海洋防污技术的研发周期非常漫长。海洋防腐所面对的是海水或大气等腐蚀环境,可以在实验室中对相关材料进行模拟测试,而海洋防污材料的测试,必须“实船实验”,成本、人力投入都极其巨大。
课题难度:要应对极其复杂的海洋环境
被称为材料界的“桂冠”级难题,要研发海洋防污材料的技术难度究竟有多大?
此前,我国造船行业所使用的均为国外的技术产品,国内95%的市场均为国外所占据。
项目主要完成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春风介绍说,海洋防污技术首先所面临的是极其复杂的海洋环境,不同的海域有着不同的温度、盐度以及海洋生物种类,适用于某些海域的涂料,并不能保证适用于其他海域。此前,我国曾经引进了俄罗斯的防污技术,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船舶长期处于冷水海域,其面临的生物污损问题并不严重,而我国的东海、南海海域水温较高,俄罗斯的技术并不能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此外,海洋中,各种可能对船舶、装备进行粘附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种类超过了四千种,也很难有一种涂料,能够有效地阻止所有的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