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期,清洁度控制标准首先起源于航空和汽车工业并逐渐扩展到其他工业领域,极大地推动了各行业高精尖技术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高精尖工业产品的代表,通过推行清洁度控制,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中国航发编制发布一系列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清洁度控制标准,是进一步提升产品研制水平的关键。
零部件清洁度是用来表征零部件清洁水平的指标,是清洗工序后零部件表面残留颗粒污染物的限量值,涉及颗粒污染物种类、大小、数量和质量等。清洁度控制水平对产品的配合精度、寿命和可靠性等都有重大影响,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认知的不断扩展,航空、汽车、半导体、电子、生物医疗等高科技领域中关键零部件的清洁度控制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
清洁度控制的前身是污染物控制,重点关注肉眼可见的大颗粒污染物对产品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于几十微米的颗粒污染物即可导致精密控制系统功能失效的发现,引发了从污染物控制向清洁度控制的转变,研究人员开始更加关注微米级尺度颗粒污染物对精密机械系统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和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开始采用统一的清洁度标准,从美军标(MIL)《产品清洁度等级》演化而来的环境科学和技术标准《产品清洁度等级——应用、要求和定级》推动了半导体、数据存储、医疗设备、通信、航空和精密仪表等行业的清洁度控制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