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中原人是典型的北方人,喜欢吃面,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但其实在河南省南部的信阳地区,却有着南北方交界那种典型的地貌和人文特征,当列车跨过淮河,进入信阳的区域,你会明显的感觉到淮河两岸的植被开始有所不同了,各种针叶林开始多了起来,土地也渐渐的有了南方红土地的感觉,水域面积多了起来,人们基本都是以大米为主了,也不同于北方人喜欢吃凉菜的习惯了,更多的是炒菜和炖菜。 |

|
种植信阳毛尖茶的茶山 |
郝堂村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区——河南省的信阳市,四面环山,西边紧邻浉河区,南边与罗山县接壤。郝堂村是豫南山区的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面积约20.7平方公里,是平桥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村。郝堂村距信阳主城区20公里,约半小时车程。交通便捷和区位优越为郝堂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让乡村更像乡村 |

|
从市区去郝堂村的路标 |
出了信阳市区,一路上都会看到“郝堂 茶人家”的路标,指示前往郝堂村的道路。几年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郝堂村原本并不美丽,这个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曾经闭塞、贫穷。曾经的郝堂和众多的村庄一样,闭塞、贫穷,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他有着美景,可是却无人知晓,他有着宝藏,可是这里的人依旧贫穷。后来政府决定改造,这里的美景不该只属于这一片土地的人。正是政府、专家、农民一起,把郝堂村建设成了美丽的乡村。作为信阳市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试点村,该村用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来建设和改造村庄。 |

|
郝堂村的地理位置 |
2011年4月郝堂以实施“郝堂•茶人家”项目为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基层民主、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打造了现在的美丽乡村——郝堂村。 郝堂村街道干净整洁,一幢幢青砖石瓦的现代建筑和历史遗存的茅草土坯小屋,古朴民俗的农家小院,散落在村庄的各个角落。树木、青草、野花,一条清澈溪水穿村而过,相映成趣,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走在郝堂的砂石路上,石缝里的青草与远处翠绿的鸡公山遥遥相应,路边古朴的狗头门楼与清水墙让我们流连忘返。 |

|
小桥流水 |
房屋就地改造,道路依旧曲折,充分尊重传统的邻里关系与空间布局。房屋就地改造,道路依旧曲折,充分尊重传统的邻里关系与空间布局。岸芷轩里,茶韵悠然,古书飘香。原来的一处荒地,用了本地的茅草、环保的免烧砖、透水的三合土等乡土材料,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之手搭建而成的“岸芷轩”,每天都吸引着村里的年轻人来这里读书、品茶。如今,岸芷轩由郝堂青年创业合作社经营,每周都会举行电影放映、读书会、沙龙、手工课等活动。 郝堂民俗文化周分民俗表演、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示、美食品鉴暨旅游商品交流会、民俗民间艺术表演活动、“郝堂茶人家”民俗休闲旅游活动、美术摄影书法展六个部分,从每个角度展现真实的郝堂。 |

|
罗山皮影戏 |
每逢郝堂民俗文化活动周开幕,在郝堂的最深处,便看到了挂牌,顺着路线走,便找到了那一处繁华的地儿。舞龙舞狮、豫剧皮影、秧歌腰鼓、泥塑剪纸、茶艺茶道、摄影书法、特色农家菜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小村庄在宁静后热闹起来。除此之外,还有罗山皮影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制作美轮美奂。 |

|
农舍 |
这家农舍很有代表性,这本是北方农村一间很普通的土坯房的院子,从墙体的剥落可以感觉到这座房子当年的破败,和主人家的贫穷,但是经过艺术家的点拨,就是稍微做了一些修饰,那些过去到处可见的玉米辣椒竟然都成了装饰品,院子打扫的很干净,进到房间里,灯光很柔美,一张实木的茶桌,很有感觉的静静地等候着客人的到来,院子里的那种老式石头水缸放进一条金鱼,立刻灵动了起来,门口悬挂的一排红灯笼,充满了喜庆的感觉,这个院子让人感觉到了充满了活力。 |

|
十里荷花 |
村头的一百多亩水田,被改建成了一个多功能的荷塘,成为郝堂吸引游客的一道重要风景,而收获的莲蓬和藕也给村里带来集体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荷塘的水生物和塘泥可以净化水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来。荷花如侍女,亭亭玉立。太阳被旁边的丛林遮挡,天气不再那么燥热,村庄里的房子和丛林相得益彰,没有灰尘,也没有垃圾,干净的村庄,才是美的。 郝堂村的村路依山沿河,路面是瓷实平整的碎石,雨水直接渗入地下,也丝毫没有影响山区水系的流动。满山的鲜花,村边的野草,远山的翠绿,会把这里装点的桃红柳绿,繁花似锦,还有那村边的潺潺流水,成林古木,鸟语莺飞的景象会把这个自然生态山村装扮得格外美丽,这个小村,叫郝堂。人说,这个村子,跟画一样。 在郝堂村你可以玩的非常开心。这里游玩的基础设施还算完备。每到一个路口或是一个农家乐饭庄门口都可以租赁代步车,有适合两口之家的,有适合四世同堂的,每小时10元,非常便利。 |

|
村里的交通工具——三人脚踏车 |
当地的特产之一,石凉粉,从来没吃过,很有特点,里面有薄荷材料,凉凉的,夏季的时候喝上一碗,身体都感觉凉爽了。 |

|
石凉粉 |

| 
|
郝堂村入口 | 村民售卖自家产的丝瓜、豇豆 |

| 
|
村后的大别山 | 上山的栈道 |

|
民宿 |
后记 |
郝堂虽然被改造,但它的魂还在,改造的不只是环境,守住的,也不仅是老屋和树。环境的美化,带来的是人心的凝聚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郝堂村建起了新的学校,农家院,农家餐馆,茶馆,还有一些古典建筑。穿扬于新旧的交叠的景致中,左览现代建筑的的时尚,右观昔日村庄的余情。不再有回忆后的叹息,而是欣喜,我们的家乡,守得住过去,赢得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