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AI光测指纹锁定太空威胁!卫星异常无处遁形」

来源:智研航天



引言:太空军事化下的“隐形战场”
2025年4月2日,美国太空数据公司Slingshot Aerospace宣布,其开发的光测指纹(Photometric Fingerprinting)技术正式获得美国空军AFWERX项目合同,将用于军事卫星监控(来源:SpaceNews)。这一技术结合人工智能(AI)系统,可精准识别卫星身份、探测异常行为,甚至追踪潜在敌对目标。
在近地轨道(LEO)卫星数量激增、太空军事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Slingshot的技术为何被美军视为“游戏规则改变者”?它又如何重构太空安全格局?


技术核心:光测指纹——卫星的“DNA检测”
▌原理揭秘:从光曲线到唯一身份
光测指纹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分析卫星的光曲线(Light Curve)——即卫星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模式,生成独一无二的识别特征。卫星的形状、材料、姿态(如太阳能板角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其反射阳光的方式,进而形成特定光曲线(图1)。


图1:卫星光曲线受姿态与材料影响(来源:Slingshot Aerospace技术论文)


▌技术突破:AI驱动的规模化分析
Slingshot的全球光学传感器网络(Horus系统)每晚可生成超450万次光测数据,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三大功能:

  1. 分类识别:区分卫星型号(如星链V1.0、V1.5等);

  2. 异常检测:发现非预期机动或伪装行为;

  3. 目标重捕获:快速定位“丢失”的太空目标(如失效卫星或碎片)。

关键数据

  • 数据库覆盖14,500个在轨物体;

  • 识别准确率:对星链卫星变体的分类F1分数达0.93(超640次观测时);

  • 军事价值:美国太空司令部已将其用于监控外国卫星异常动作(来源:SpaceNews,2025/4/2)。


AI系统Agatha:从模拟到实战的“太空侦探”
▌DARPA孵化的“威胁雷达”
2024年6月,Slingshot在DARPA支持下推出AI系统Agatha(来源:SpaceNews),其核心能力是无监督学习——无需预设规则,即可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异常模式。



▌实战案例:俄卫星“Olymp-K-2”的隐蔽追踪
2024年,Agatha成功识别俄罗斯“Luch Olymp-K-2”卫星的异常机动。该卫星长期靠近他国卫星,疑似执行侦察任务。通过分析轨道参数与通信模式,Agatha将其标记为“潜在威胁目标”。

技术亮点

  • 训练数据:60年模拟星座数据 + 真实卫星历史记录;

  • 多维度分析:轨道偏差、质量异常、通信链路异常;

  • 应用场景:检测“披着羊皮的狼”(如伪装成商业卫星的间谍平台)。



军事影响:从防御到威慑的范式转变

▌打破“太空伪装”困局
传统卫星监控依赖雷达和光学成像,但现代卫星可通过改变外形、关闭信号等手段隐藏身份。光测指纹技术从物理特性切入,使伪装成本大幅上升。

▌“主动感知”战略的基石
美国太空司令部将借此实现:

  • 实时监控:对中俄新型卫星(如共轨武器)的快速响应;

  • 战术预警:提前发现卫星机动意图(如抵近侦察);

  • 战略威慑:公开部分识别能力,迫使对手调整行为。

专家观点

“未来十年,光测指纹可能成为太空态势感知(SDA)的标准工具,就像GPS对导航的颠覆。”
—— Audrey Schaffer,Slingshot战略副总裁


未来挑战:技术边界与伦理争议
▌技术瓶颈

  • 数据覆盖:当前仅适用于稳定姿态卫星,对翻滚目标识别率低;

  • 环境干扰:大气湍流、地球反照(Earthshine)影响数据精度;

  • 算力需求:超大规模星座(如星链4.2万颗)的实时处理压力。

▌伦理争议

  • 隐私边界:商业卫星数据是否被军方“借用”?

  • 误判风险:AI将故障卫星误判为威胁的可能后果;

  • 军备竞赛:技术扩散可能加剧太空武器化。


结语:太空安全的“双刃剑”
Slingshot的技术标志着太空监控从“看得见”迈向“看得懂”。然而,其军事化应用既可能增强威慑,也可能激化冲突。对于中国而言,加速发展自主光测能力、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或是应对这一变局的关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chxHUE1w8btXGMjMNRd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