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时间:2022-12-24
媒体来源:青岛广电·蓝睛
青岛广电·蓝睛12月24日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团队聚焦国家发展战略,进行科研攻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航天事业装上“千里眼”,让宇宙深空“近在眼前”。
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首席科学家 赵正旭:这个系统,你看的这个画面,用的两个技术,非常简单的技术,一个是我们机械(专业)必须要用的就是建模,这个建模不光是三维建模,还有二维的图像处理和数据处理。
在青岛理工大学,赵正旭正在为团队学生讲解航天器对接的可视化过程。在宇宙深空,航天器运行速度非常快,为了解它的运行情况,必须要借助相应的可视化系统。
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首席科学家 赵正旭:以前我们只能是专业人员和科技人员看着屏幕上的这些数据,然后去根据这些数据发指令,但是一般的人是看不懂的,得有个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能看明白,这个就需要一个画面了,所以你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你能看到那个大屏幕的信息,那就是我们团队的主要的工作。
赵正旭带领的技术团队,研发的是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及遥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可以精准实时展示航天器在轨运行状态,通过直观画面的展示,为地面控制人员进行操控指挥提供决策支持。
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首席科学家 赵正旭:我们当时做“嫦娥二号”的时候,指令从地面发到航天器上,然后它要回来,这个信号一秒多过去,一秒多回来,它这个数据,当时从航天器下来是8个G,这8个G的数据,我们这个团队必须把这个变成我们能够看得见,能用的,必须在半秒之内,把它做成了,做成标准画面给大家看,要不然它就不是实时的,这个是非常非常的困难。
为了突破瓶颈,赵正旭带着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想办法、找策略,研究轨道力学、天文学知识,最终,他们研发出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数据处理工具,可以将8个G的数据,在0.1秒的时间内,生成可视化的实时画面,这才有了我们如今通过视频看到的各种航天实况。
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团队成员 郭阳:我们现在这套系统,它并不是动画仿真这种方式,而是一种数据驱动模型的方式,就是数据是什么样,然后这个模型,就是航天器它的状态展现就是什么样。
团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科研空白,为解决我国航天事业“卡脖子”技术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2008年以来,团队先后参与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五号”以及问天、梦天实验舱交互对接等一系列航天任务以及探月、探火等工程,为中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优势学科+”战略,打造了“区域特色+学科优势”和科技创新的“双引擎”,开展有组织科研,积极服务国家航天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 张鹏:青岛理工大学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获得了新的突破,建立和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创新的双轮融合驱动、加速发展的新态势。
【记者手记】
作为我国航天工作者的一份子,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团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装上了“千里眼”,将神秘的航天工程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航天实力。创新永无止境,在科研攻坚的道路上,团队将继续勇毅前行、勇攀高峰!
原文链接:https://lanjingapp.qtvnews.com/mobile/html/newAppShare/view/newsDetailsLj.html?appName=lanjing&id=515820&date=167194396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