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题的关键词包括自然、生态健康、影响评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IPBES)、土壤、自然保护区、资源、物种丰度、多样性、灭绝、概念框架共同经营等。生物多样性是全世界居民都有权享有的一项自然基本权利,它的存在使人们有机会与自然世界进行有意义的正向互动。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是必需品,它调节着生态系统的特性、功能和服务,从而影响着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取利益,需要加大力量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相对丰度、功能组织和物种数量的全面完整性。
从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多方一直在探索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大会)在我国昆明召开并发布了《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切实行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过去30年间积累的科学数据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仍在继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在加剧。近年来,形式众多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工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呈现在公众面前,广泛普及和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既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独立主题,又与多个研究领域息息相关,它是受全球变化驱动因素影响的响应变量,也是影响人类福祉的因素。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以多种和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福祉,包括直接影响人类生活最需要的基础材料的供应服务,以及间接影响某些与之密切相关的供应服务或调节服务,如提供地球最核心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或面对环境变化时所需的安全感。生物多样性往往在非常微小的层面发生变化,通过级联效应和响应范围扩大导致的生态系统过程剧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环境、经济和文化损失。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较大规模尺度变化的关键时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并且在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迅猛发展的叠加影响下还在加速发生。随着生物多样性丧失程度的增加,单一生态系统过程变化速度会加剧,破坏了系统稳定性,降低了生态群落获取生物基本资源、生产生物量、分解和循环生物基本养分的效率,甚至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满足。生物多样性剧变,对经济、生计、健康、粮食安全和文明文化产生着严重的后果,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群体的人类福祉模式,目前这种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共同目标或国际协议中仍然考虑甚少。研究与国际社会实践观察发现,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生活的人群,往往也是最直接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群体,如自给自足的农民、沿海渔民或传统部落原住民,他们面临着生物多样性丧失最直接和最严重的风险,导致他们获取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材料减少,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也随之减少。
各国政府与相关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适应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跟政治、社会、经济及其他议程之间复杂关系的时空权衡。生物多样性变化对社会价值的影响取决于其变化本身对不同时空所有生态系统服务的净边际效应。如IPBES定期或不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化、全球化或专题性评估,引导各国关注趋势发展并进行风险防范。当前需要寻找一个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人类福祉的双赢解决方案。各方需以人类福祉为主旨,建立一个由生态、健康、社会、经济、管理、人文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学术团体联盟,开展研究并制定动态和多层次的法律规定和战略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后果,提高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系统的长期恢复力,增强人类福祉健康。未来应从复杂关系权衡角度来应对多样性保护的挑战,国际社会多方应根据实时数据信息建立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治理机制,将其整合至国际合约框架,推进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正如《昆明宣言》中提到的遵照“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引领全人类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50年,期愿生物多样性行使维持健康地球的使命,与人类之间良性互逸,为地球系统提供最有价值的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