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关于商业航天以及卫星互联网有哪些声音?

来源:未来宇航


        2021年全国两会于3月4日召开,如何高质量发展商业航天依旧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问题被广泛关注。



《关于“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我国6G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工作的提案》


农工党中央


        信息通信技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石。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强国建设,我国在通信科技和产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研究团队。我国在5G的规划布局和商业开发上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根据信息通信领域“应用一代、预研一代”发展特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下称6G)已经具备研究的条件。

        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迭代和应用,要靠技术标准、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行业应用共同作用。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在技术、设备方面仍然存在“卡脖子”的短板,特别在某些关键核心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卫星组网处于后发不利地位。构建6G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依赖低轨卫星的通信支持,发射卫星、建设卫星基站所需的轨道资源、频谱资源空间成为全球争夺焦点。目前,我国低轨通信卫星系统建设如卫星发射总量、卫星发射能力等均落后于美、英等国。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受制于人。通用集成电路芯片是电子信息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在芯片设计软件和制造环节上,我国仍存在明显短板。


        三是推动标准化工作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6G标准化的建构和推行需要国际间相互合作。


        为此,建议“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我国6G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工作,加快卫星互联网发展规划布局。尽快从战略角度出发,制定面向6G的空间在轨卫星发展规划。加强运载火箭携载大量卫星的能力、可重复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有效降低发射成本。加大高科技项目财政投入,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对民企发射低轨卫星的扶持力度,鼓励政企、军民融合建设天基网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组建低轨卫星全球覆盖网络,抢占有限的频谱和轨道资源,建成空天地海一体化试验网,为6G新技术和业务的开发与验证提供有效平台。可优先发展低轨电磁感知星座卫星系统,提升我国电磁空间掌握能力。  


《放开对民营商业航天的限制,加强体系化国家政策引导》


        吴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看似发展迅速的商业航天企业,实际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国家出台指导性政策,放开对民营商业航天的限制。

        首先,为促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由国家牵头出台一个全面、完整的,阐述商业航天政策的指导性文件,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指导大纲。

        其次,在所有政府投入的航天任务中,容许民资的商业航天企业参与竞争,在技术能力、质量保证和成本等综合评估后,给与其一定比例的国家任务。

        此外,在频率分配、卫星轨位、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对民资的商业航天企业取消限制,容许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采用创新技术,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开放国家任务获取的数据,激励民资商业航天应用企业探索新的卫星应用领域,扩大纯民用的卫星应用市场。将载人航天领域对民资的商业航天企业开放,推动太空旅游业的发展。将月球和小行星资源开发与探测对民资的商业航天企业开放,激励创新,推动商业航天不失时机的向月球和深空发展。

《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李飚,全国人大代表、 海特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


        李飚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要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离不开科技创新。当前一些科技领域的民营企业在基础科学上的研发投入以及科研水平方面与很多国企相当,但能够参与核心装备科研生产的机会并不多。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例,现在的‘主力战场’是商用飞机领域,但供应链大到发动机,小到抽水马桶的核心技术大多是国外引进。要加大力度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参与到商业航空航天产业链的打造。

        在加快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李飚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是建立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助推体系,营造公平高效的科技民企营商环境。包括完善人才、税收政策,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此聚集。

        其次是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方面,希望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能一视同仁。例如,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参加到核心科技装备研发和生产的相关产业链中去,优化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创新路径,不断完善相关金融财政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专门支持民营科技装备发展专项基金等。

        此外,要建立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保护支持机制。有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实现科技突破后,受到了国外的限制,要有一些保护和支持政策,不能让他们流血流汗还流泪。


《持续推进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助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

        

        姜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运载火箭专家、院士

        姜杰院士表示,捷龙三号固体运载火箭于2020年底完成立项,预计2022年上半年采用海上热发射方式执行首次发射试验任务。捷龙三号火箭的研制立项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商业火箭型谱,助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目前,研制工作已全面展开。


        此外,“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将持续推进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突破现有火箭的箭体尺寸以及发动机推力,从而支撑后续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


本文综合媒体报道,参考资料:

1、农工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期间大力推进我国 6G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化工作的提案

http://www.ngd.org.cn/jczt/2021zt/taya1/719f8fff0aab4806a570677f154c7ebf.htm

2、华西都市报|全国人大代表李飚: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确保高科技装备产业链安全稳定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210305/150027.shtml

3、泰伯网|吴季:放开对民营商业航天的限制,加强体系化国家政策

http://www.3snews.net/smartcity/260000068655.html

4、网易|捷龙三号2022年首飞、我国将推进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495AK8F0541B1OQ.html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UaYUpvUuInOHBy8LZr-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