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航天局举办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布会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6月12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新闻发布会。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公室主任孟华主持,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介绍工程相关情况,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测控系统专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责任总师崔晓峰现场答记者问。

天问一号任务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标志性成就。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6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在世界航天史上,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而且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天问一号任务成功是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八年来团结拼搏、不懈努力的重要成果。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点高、难度大、挑战多,从论证阶段开始,就面临环境新、距离远、时延大、环节多等诸多难题。2013年,国家航天局基于前期成果,听取多方意见,经过慎重研究,提出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即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目标,启动了任务方案论证和实施。2016年工程立项后,参与工程实施的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突破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航天器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于2020年7月按计划将天问一号送入太空。经过近7个月的奔火飞行和3个月的环火探测,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完成对着陆平台成像、着陆点附近科学考察,地面成功接收相关数据并形成首批科学成果。

        天问一号任务成功是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又一生动体现。一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前瞻决策。天问一号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实施的我国首个行星探测工程,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殷切希望。二是各部门、单位的大力协同和精心组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任务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积极组织协调,国内相关部门主动纾困解难,特别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北京、天津、海南、新疆等地方政府为工程产品运输、发射、测控等提供重要保障。三是专家院士们的超前谋划和积极推动。嫦娥一号任务圆满成功之后,航天界的专家院士们就开始谋划开展火星探测,并多次提出开展深空探测深化论证的建议,倾注大量精力和智慧。四是航天精神的激励鼓舞。天问一号任务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在任务实施中“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加工、精心试验”,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生动诠释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航天精神。

        在天问一号任务实施过程中,国家航天局与欧空局以及阿根廷、法国、奥地利等国航天机构以及港澳地区科技力量,在测控支持、载荷搭载、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共同为增进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贡献智慧和力量。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开发、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国航天将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组织实施好天问一号后续科学探测任务,力争取得更多新发现、新成果,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让航天探索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航天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精心论证和实施好行星探测工程、重型运载火箭和探月工程四期等航天重大工程任务,加快航天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AUX3rtnpDc3bQnRXPACkw